闲聊瓦格纳的艺术

一篇关于古典音乐的随笔。笔者很久以前就开始聆听瓦格纳的音乐,虽然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却痴迷于瓦格纳构建的一幕幕充满浪漫主义的悲剧。作为最先接触的古典音乐作曲家,瓦格纳对我的音乐启蒙和其他作曲家截然不同,也使得我的审美风格有所不同

“瓦格纳症”患者的自述

我是在几年前听说有这么一个词叫做“瓦格纳症”,网上的解释是

神经受到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瓦格纳的作品及言论刺激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突变心理性疾病,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不稳定,面对目标对象(即瓦格纳)爱憎易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甚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变异。

这段话套在任何一个古典音乐作曲家身上可能都会成立,或者哪个著名的重金属乐团——但至少用在瓦格纳的粉丝身上是毫无破绽的。我大概从初三第一次听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这部剧一共四个多小时,没有中文字幕(后来总算是有了),我都不知道当时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不过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这位德意志作曲家的音乐,并且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瓦格纳症”的患者。当时刚刚听完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耳边会不断回响各种主导动机,在这么多作曲家中,只有这位瓦格纳给我这么深刻的印象。

听瓦格纳的音乐是比较痛苦的,每一部都异常冗长,后期的作品更是动辄四五个小时。如果按照原来听大歌剧的思路来听,这些音乐可以说是相当难听的,而且没有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区别(这让人情不自禁一直看下去!)。他的作品使用德语写就——这不是一门很容易押韵的语言,所以听上去当然是不如意大利语优美——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面折磨着听众。

不过这也是瓦格纳先生吸引我的地方。开个玩笑,用同样价格的钱,买瓦格纳的票相当于看了两部歌剧。我不久前才在新清华学堂看了蝴蝶夫人,普契尼的确写的很好,但是总感觉有点短。可能是我习惯瓦格纳的风格,看一些歌剧的时候总觉得剧情是不完善的,好像作者刻意要去迎合剧本作者一样。像瓦格纳这样自己写剧本的作曲家毕竟太少了。

瓦格纳的剧其实很优美,只不过翻译过后不太能体会,据说瓦格纳立志同时做贝多芬和莎士比亚,自己一个人负责乐剧的所有方面。不得不说这一点让人非常舒服,不至于让糟糕的词作者毁了优秀的作品——我说的就是莫扎特的《魔笛》,其文字惨不忍睹,简直不能和莫扎特的音乐并论。不过瓦格纳的文学功底也是渐渐练就的,毕竟这个人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走运,之后一直在不断练习。

总而言之,从一个单纯的听众的角度,我是相当喜欢瓦格纳的作品,但仔细想想,吸引我的不只是音乐本身,其他的方面留在以后再讲,下面谈一谈瓦格纳的理念: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

我觉得瓦格纳先生独到之处在于他将音乐的含义扩展了。可以很明显看出他在降低管弦乐团的地位,并且在里面十分自然地加入了一些很奇怪的乐器——钉锤、木板什么的。他要求舞台布景绝对不能马虎,连剧院本身的声学构造都必须严格考虑。他试图把传统的“歌剧”的方方面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他叫做“乐剧”的形式。至今我都没有在剧院里真实地看过他的作品,但我猜想应该是比坐在电脑或电视前看DVD要震撼。的确,之前听人说瓦格纳的剧场场爆满(其实其他作曲家也是),但是坐得稍微远一点就没法看清舞台,还有人抱怨现场的细节太差,还不如回家看录像带,不过我感觉瓦格纳的剧在现场不仅仅是看和听的问题。有的人去剧院就是带着耳朵不带眼睛,坐在三层楼座闭着眼睛听剧——不过看瓦格纳先生的剧,如果不看舞台的效果,那么就不能算是完整地欣赏了演出。为了上面说过的观感问题,其实舞台设计师都很尽力去还原瓦格纳的构想,基本上瓦格纳地剧布景是最为宏大,道具最精致的。2011年大都会版的《指环》还专门为这出戏设计了可翻转式的舞台,以及历年来拜罗伊特音乐节越来越前卫的造型和舞台——在浪漫主义作家里面,瓦格纳恐怕是最接近先锋派的人了。

我认为瓦格纳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仅仅是因为音乐风格——我只能大概模糊地说他的音乐不是“现代”的——而是考虑到瓦格纳的创作方法。瓦格纳的剧基本上是从古老的故事里来的,不过这些故事都加入了瓦格纳自己非常主观的想法(这正是“浪漫主义”的定义)。他的指环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是关于他的意义却众说纷纭。有些人说是为了赞美女性,因为这里面的台词都是偏向女性的——还有人说是在讽刺资产阶级,这是著名作家萧伯纳的说法;还有人说这是在思考神性和人性的问题……本身这部剧十七个小时的长度,从哪个细微的台词都能延伸出一个主题来,但整体上来说,身为叔本华追随者的瓦格纳所要传达的应该是一种无论现实的“情感”——像是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兄妹,齐格弗里德和他姑姑布仑希尔德的爱情一样——还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所传达的逆伦恋情,总之,我认为瓦格纳此人情感异常丰富,而且控制欲极强,他狂热地想要控制舞台地每一部分,向观众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恐怕这也是“瓦格纳症”的来源。

瓦格纳成功做到这一点,至今我都不甚喜欢室内乐,对于这些演奏不过几分钟的乐章提不起兴趣——没办法,瓦格纳有点像是好朋友尼采说的“超人”,很难让人忘却。

德意志民族的特性

有本书专门分析了瓦格纳、尼采、希特勒这三个人的思想,认为他们可以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思想。在那时的环境,德国刚刚完成统一,试图世界格局的再分配。日耳曼人表现出强硬、专横的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反犹主义。瓦格纳此人的确反犹,但很难说是出自真心。瓦格纳只是一直以来都在冷嘲热讽门德尔松而已,并且对于后者相当敌视。门德尔松的音乐在今天听来还真的太过于保守,难怪瓦格纳先生对他非常不爽。他那篇《音乐中的犹太性》虽说明确反对了犹太人,但更像是在嘲讽门德尔松。不管怎么说,瓦格纳在之后被利用为宣传种族主义的工具,并不说明本身是反犹的。只不过政治压力与希特勒的个人爱好的问题,使得瓦格纳不得不成了历史的罪人。

其实听瓦格纳的音乐可以听出来,这里面蕴含了很强的力量和积蓄的情感,它倡导“激情”,这正是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瓦格纳参与了1848年革命,很难说它本身是没有政治诉求的,它也确实得到了许多政权的青睐,不过我没应该倡导人作分离的理念。不过怎么说,瓦格纳的作品都是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它给观众以极大的冲击,并且拓展了舞台表演艺术的范畴。历史应该公正地评价瓦格纳,不管最终降临的是审判还是吹捧。

发表于 2018-05-14
JS
Arrow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