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第一版叫《文字的产生与发展》,1987年左少兴译。这本《文字的历史》是在第二版基础上译成的,去年刚刚出版。今年9月份,我非常偶然地开始看这本书,到现在两个月的时间,总算断断续续将其读完。作为一个语言学外行,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和震撼都是空前的,我想在这里简要地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及我的感受。
文字——这本书的主角——长久以来鲜少有人系统地向我传授其奥秘。文字与语言和思维是怎样的关系?文字是怎样发展的?文字史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解答。
伊斯特林是前苏联著名的文字学家,这本书虽是科普类型,但是丝毫不减严谨求实的风格,用例典型而论证严密。与西方的方式不同,前苏联的学者是从现代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进行研究,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这本书的一开头绪论,阐述文字与思维的关系的部分,我就被这种切入视角深深折服。
伊斯特林首先展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文字分类法:他将文字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词素文字、音节文字、辅音-音素文字、元音-音素文字。这是从文字最本质的特征: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出发,做出的相当合理的分类。这种分类法的原理,即文字如何反映语言的特征,或文字与语言的对应关系。
分类 | 一个符号对应的语言结构 |
---|---|
句意文字 | 整句 |
表词文字 | 词 |
词素文字 | 词素 |
音节文字 | 音节 |
辅音-音素文字 | 辅音音素 |
元音-音素文字 | 辅音或元音音素 |
而在我模糊印象中,我接受的教育,则是从文字的字形和意义出发,将文字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不知道现在我国是否还是这样分类,但对我来说,这种分类方式未免太过于随意,容易让人大为不解。比如,难道象形文字就不是表「意」的吗?表意文字就不能表音?即使是出于对一名完全不懂语言学/文字学的读者的考量,也应该尽量使用严谨而不失直观性的理论或表达方式,这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相比之下,伊斯特林的分类法不仅严密而且直观性强,各分类之间的差别明确,使我犹如拨云见日,很快了解了不同文字的特点。
文字
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文字对人类的文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字可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等。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起源最早,当今世界上应用表音文字的语种最多。
——《大辞海・语言学卷》
之后就是本书的主要部分:文字史简介。按照上述的分类法,作者对每种文字逐一讲解,并选取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还单独讲述了斯拉夫民族的文字历史和科学记号、数字等特殊文字。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毕竟具体的材料也比较繁杂。
从宏观上来看,这本书勾勒出了文字史的大概轮廓:原始图画文字是句意字的代表,广泛地存在于各原始社会之中;而随着奴隶制的发展与国家的出现,产生了精确记录与表达语言的要求,表词文字应运而生。在这一阶段中,文字为统治阶级与士大夫、教士等阶层垄断,表词文字的艰深性也阻止了其在人民中的传播,结果,由于与语言的脱离,表词文字的发展停滞不前。
少数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独立产生了表词文字,但这些文字也因此未能再进一步演变。只有汉字因为汉语的孤立性得到了发展,最终成长为词素文字。而在此之后,其他的所有文字基本都是通过借用其他文字产生的。在汉语影响下产生了音节型的日本文字和合体-音素型的朝鲜文字。影响更深远的闪米特诸语,通过借用埃及的表词-辅音文字,产生了适合于闪米特辅音结构语言的辅音-音素文字。辅音-音素文字随着贸易得到了广泛传播,其中一部分向东,被印度改造为音节文字,一部分向西,被希腊改造为元音-音素文字。7世纪后辅音-音素型的阿拉伯文字随着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东和中亚甚至新疆地区,使得这些地区以辅音-音素文字为主。
希腊文字是第一个元音-音素文字。在其基础上,一方面传入斯拉夫地区,形成斯拉夫字母;另一方面则形成了拜占庭-希腊文字和拉丁文字。拉丁文字是西欧大量文字的基础,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字母体系。
这个文字史的框架,伊斯特林讲述的非常清楚,限于拙劣的笔法,这里没办法表现出来,如有兴趣非常建议大家阅读原书。
最后是关于文字评判标准的想法:一种文字的好坏,关键应该在于其是否适合于其使用者的语言,是否能准确表达语言的结构和变化。就如同中国至今仍在使用汉字,这是汉语的孤立性所致,使得表词/词素文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极为适合;音节型的平假名/片假名很适合日本人,这是因为日语的音节较少的缘故。在文字史上,的确存在句意-表词-音节-辅音-元音的发展趋势,但这是从文字发展的历史角度说的。后出现的文字类型,并不意味着有绝对的优势,有时候只是因为其形成过程的难度更高而已(比如音素的分离和元音化的难度就决定了原始社会不会有元音-音素文字)。如果生硬地借用文字而不加以改造,使得文字不能完全适应本民族的语言,将产生各式各样的麻烦。如同英国人借用了拉丁文字,却没有进行正字法改革,从而使得英语的书写和阅读并不完全吻合。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迪就在于此,相比于对文字的介绍,这种视角和观念更加可贵。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有其意义,是对语言的一种再现,也有其历史和文化上的内涵。平等对待每一种文字,用科学的方法探讨其不足与长处,才是对其使用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