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ompany谈起

原本是音乐剧欣赏课的作业,谈了谈桑爷的Company的观后感。

2024.8.6 附记

从故纸堆里把这篇文章翻了出来,当初出于谈恋爱的原因没有发布,现在倒是无所谓了。

其实经历了一场感情之后再看,当初的我写的倒是一点没错。可惜自己禁受不住诱惑——但也许,在这方面的冲动也是我们的本性。

Bob有很多好朋友,很多关心他终身大事的朋友。巧/不巧的是我也有。不久之前,他们才撺掇着给我相了一次亲。这次的经历当然是无疾而终,但是倒让我有了一些简单的思考,所以这篇报告就围绕这个剧目展开吧。说起来,桑爷的概念音乐剧我都非常喜欢,这部尤其入耳,但是没什么音乐素养,所以单纯谈谈剧情。

经历

我第一次完整看这部剧的时候,脑子里冒出了「恐婚」二字。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有恐婚恐育的倾向。客观上说,独居者增加确是事实。就我自己的观察,周遭的同学们谈情说爱者众多,但对婚姻基本上也都持着保留的态度,公开表示自己恐婚者也不在少数。

这里有不同的原因。首先,有一部分人经历过令人失望的恋爱过程,在伴侣的选择上非常谨慎。说得直白点,就是遭遇「渣」的事情之后,倾向于浅尝辄止。其次,有些同学一想到组成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不由得打起退堂鼓,一位老哥这么给我说:「自己都没顾好呢,就别去祸害他人了」,我想是十分典型的。再次,就是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对于婚姻制度本身,或多或少开始有些不信任。离婚冷静期推出之后,年轻一代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得在反对,由此便可见一斑。

我本人也有这种倾向,不过我自己长期都没意识到,毕竟还比较遥远。今年开始,父母不断地催促,身边的朋友也时不时关心起来,所以我倒不得不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和大家差不多,如果保持现在的社会条件不变,婚姻是弊大于利的。有一次和朋友出去,我和他们聊起了我的观点。

「你恋爱都没谈就恐婚,未免太早了吧」,他们戏弄道。

他们所说很有道理。无论如何,婚姻只是一种制度,但爱情可以算作是人的天性所致。Bob不愿结婚,不也到处招蜂引蝶么?我心里虽是这么想着,但该怎么过活还怎么过,依旧是一个人自由自在着。有位老同学十分着急,非常积极地给我介绍起来。

「她是我室友,和你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她说,「而且人很好,你们一定能聊得来」

话说到这个地步,那就去见见吧!我约了对方出来吃晚饭,再一起看了电影,中途倒的确是很惬意。最后聊到恋爱观,她忸怩一阵之后道,「我不太想谈恋爱」。反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问她具体的原因,答曰:「没准备好,不想付出,也不想接受别人的付出」。我心下暗想,自己岂不是也是如此?所以最后没有再继续下去,互不付出,落得心安。

我现在反思自己整个的爱情观后发现,实际上以往对爱的渴望,来得快,去得快。本质上是孤独感在荷尔蒙包装下呈现出来的。我需要的其实并不是恋人,而是朋友,是一些能陪伴我,但不必太亲密的人。恋爱带来的束缚与责任算是婚姻的预演,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没准备好。

单身哲学

看上去Bob也没准备好,虽然他宣称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脱单的人士,所以给我的压力其实也不算大。但我想Bob处在5对夫妇之间,想必是极为苦恼的,这出剧从头到尾,他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们的调侃和撺掇。不过,从宏观上来看,的确一直是这些朋友们在催促着Bob赶紧结婚,但其实他们同时又很羡慕Bob单身的自由生活。

五个小故事里,几乎都传达出了这种羡慕,而且形式都不太一样:Harry和Sarah是平凡的有着小吵小闹的夫妻,Harry虽然有一点羡慕单身的生活,但同时也重视婚姻带来的快乐;Peter和Susan感情深厚,却不愿意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于是选择了形式上离婚,但仍然生活在一起;Jenny和David这一对的特点是,双方都有很强的控制欲,但学会了尊重对方的选择,他们明确表示羡慕Bob单身,但还是恩爱如初;Amy和Paul经历了爱情长跑,但是两人对自己对对方的感情却没有清楚的认识,Amy以为自己向往单身,最后反而是在Bob的刺激下,才认清了自己的感情;Joanne和Larry都是老油条,两人花边不断,生活放肆,Joanne认为自己在婚姻里浪费了生命,却依然沉溺在婚姻里,这已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婚姻在这里就像是围城一样,只不过在这部剧里,不管是外面的人,还是里面的人,进出围城的意愿没那么强烈,反倒是对对方的劝诫更多一些。朋友们希望Bob早日完婚,羡慕归羡慕,在他们看来,婚姻还是利大于弊的;而Bob的想法则相反,他向朋友们传达着自己的单身哲学:先是说什么自己要先有所作为,等安定下来再考虑安家的事;等朋友们的劝诫对他产生影响之后,又说自己也很想结婚,可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这些只不过是给自己单身找的理由而已,Bob早就事业上成功了,女友也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各种类型的都接触过。纵观全剧,尤其是从「Marry me a little」这首歌中传达出的,Bob不是不想结婚,他单身的根本原因就一个:害怕被同化,害怕失去自由,害怕承担家庭的责任。所以他和April交往之后,逢场作戏、象征性地挽留她,却在对方答应之后反而不知所措。他要的是一个既满足他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欲望,又不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的人

这是一个存在于幻想中的人,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也许早就错过了这样的伴侣。 于是在这部剧的弹幕中,占主导的是这样的三个字:「想得美」。言外之意,这种伴侣是不存在的。

我们知道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不过都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像这种理想的婚姻状态是可能的吗? 我想大概率是不存在的,不过看完这部剧,我发现自己和Bob的想法倒是一致。仿佛有一个和自己完全相契合的存在在等待着发现一样,我对着身边的人各种挑剔,但同时自己又没什么主动的作为。理想主义是把双刃剑,很崇高,很值得敬佩,不过同样也不宜滥用。否则,真就活该单身一辈子了。

反思

我之前一直从前面说的三种角度来解释我这一代人普遍的恐婚现象,然而现在,从桑爷的这部剧中,我想得出了的一个结论是,前面所说的理由固有道理,但是归根结底,人们恐婚还是因为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为什么不愿承担责任,解释则有很多,例如不自信,客观上风险过高,婚姻与事业的冲突等等。

Company首演的1970年,那是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随着性别平权的推进,婚姻作为财产制度的一面被放大,而不只是男权社会下爱情的社会形式。男女双方如果真心相爱,完全可以不结婚,就像Pete和Susan一样。事实上,西方很多国家中,这已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了(比如,法国的非婚生子女高达60%)。很难说这算不算是进步,但至少这让年轻人少了一点责任带来的压力。

另外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反思。我在情感问题上扭扭捏捏,慎之又慎,知道者道是理想主义,不知道者还以为是在守贞。我用的是和Bob类似的辩解词:「不是我抗拒爱情,而是爱情抗拒我」。虽然现在,我多少已经知道这是一种奢望,但还是想坚持一下自己的想法。很多理想主义的东西,就像是文青们的诗和远方,很难割舍。也许有一天,我会和Bob一样,独自坐在双人沙发上苦笑,但在此之前,至少得试试。

发表于 2020-12-25 最后修改于 2024-08-06
JS
Arrow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