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是农历的新年,人们大概都忙着团圆,并无太多的事情发生。19号回了学校,接着便是两个星期的禁闭。虽说我本就无什么四处闲逛的习惯,但心理上,还是相当的感伤。尤其元宵节那天,一反常态地想要寻些什么节日的符号,来安慰自己的落寞。大概是想家了吧——经历新冠疫情之后,也许我看待祸福的方式真的变了。
无论如何,2月还是学了想了不少东西,还投出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一切都会变好的,会的。
新知
-
读了艾老师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以及解读本。加上之前零零碎碎的阅读,对历史唯物主义,算是有比较到位的理解了吧(自我感觉)。这本书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及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马恩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其哲学体系,即历史与辩证的方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这为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说起来这个月我老跟辩证法打交道,在这儿顺便说一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的观点我是知道的,他对辩证法的描述和黑格尔差不多,强调变易(我的理解)。在读《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候,我发现卢卡奇将重点放在了从“整体的历史过程”的认识上;他认为,恩格斯将辩证法扩展到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是错误的。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的意思应该是说自然界的规律本身并没有变易。宇宙是否有不变的真理,这一点是不可知的,暂且不谈。但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则一定是变易的,或者说有历史性的。例子俯拾皆是,量子力学,海王星的发现等等。即使是在“纯”的科学,即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认识也是随着历史不断加深的。
所以我个人不太赞同他对恩格斯的观点。而且我觉得,变易也好,历史过程也罢,都是辩证法的一种角度。历史必然是由变易产生的,否则,就像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的,动物的生活一成不变,所以动物无所谓历史。而人类史之所以产生,就是现实的人为满足需要而变易。
人的需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同,但是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维持生命,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历史。所以对历史的考察,应该从人的这种活动开始,在这种活动中,人维持自身。这种活动就是劳动。劳动书写了历史,创造了人。
最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开了个头,看上去他放弃矛盾,强调的是“否定”本身,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里是从辩证法推出的结论。在之后看完的时候再说吧。
-
抽空把鲁迅的《坟》读完了,当然,不包括前四篇文言文论文,就是《摩罗诗力说》等等。看完后发现,每一篇都可以称得上是佳作,从《我之节烈观》开始,到论费厄泼赖,无一不让人大呼过瘾。是的,鲁迅的作品非常上瘾,不仅立意高超,论证严密,文采飞扬,而且讽喻讥嘲特别有意思,读罢实在意犹未尽。后面打算接着读《热风》。
-
翻出了古龙全集来重看,上半月看了不少,有《多情剑客无情剑》、《天涯明月刀》、《蝙蝠传奇》和《借尸还魂》,以及七种武器的前六种。一边看,一边想起以前的自己,这就是怀旧吧。
旧闻
-
人人影视字幕组被查封
-
马金瑜家暴事件
-
中印去年在喀喇昆仑地区加勒万河谷争端的细节首度披露。中方牺牲4人,重伤1人。印度方面的损失,官方并未提及。据说,被击毙20余人,包括一名少校,另俘虏了数十人。
这不是局部战争,但作为和平年代有牺牲的冲突,仍然应该铭记。
-
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透露: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男孩529.0万,占52.7%,女孩474.5万,占47.3%。
-
接上条:国家卫健委答复东北放开生育限制,「可立足本地实际探索」。(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的答复)。其中有一段对东北人口减少原因的分析比较中肯:
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比如,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东北边境地区的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如黑龙江省规定夫妻双方均为边境地区居民的可生育三个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究其原因,经济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等方面,群众反映尤为突出,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大为减弱。提高生育水平,关键是要顺应群众期待、聚焦群众期盼,在公共服务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切实解决家庭生育养育子女的后顾之忧,提高群众的生育积极性。
经济负担、婴幼儿照护和女性职业发展这三个方面,也是很多人在分析年轻人结婚和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时经常提出的。经济负担,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城市买房;婴幼儿照护,涉及教育和抚养;女性职业发展,和职场中对妊娠的歧视态度有关。物质力量已经胜过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生育的传统。
-
有意思的是,据说在媒体进行报道之后,教育部官网的新闻稿和散发材料中关于高效封闭式管理的一节被删去。
因特网时光机没来得及收集这些网页的历史信息,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到现在,也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只是教育部乃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一点点地被这些事件给消耗。时至今日,即使“辟谣”说封闭管理是寒假期间的要求,也难免各高校会后续加码搞一刀切。上行下效,不外乎如此。
-
脱贫攻坚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