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23年又要过去了。此时正是寒冬时节,大雪阵阵,谁也不愿意在凛寒的天气里出门,然而如迫不得已,也只能冒着严寒通勤。我这一年的许多时间,便花在或骑行或安步当车的路上,养成的习惯便是一边走,一边听一些音乐。说起来即使是在工作,也总想着放一些氛围音乐作为背景,虽不见得烘托了什么气氛,也未必对手头的事情有所裨益,但至少或多或少地给予了一份宁静。
我是从上了大学之后才对听歌有了兴趣,最初的契机是伍佰给《圣石传说》写的主题曲,入门听的是各种国摇——崔健,魔岩三杰等等——后来才渐渐拓宽了聆听的范围。但到了2022年,按照Last.fm上的记录,几年里也不过听了2000首。但今年一年便有5000条记录,由此可见兴趣多寡的变化。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走出了以往的舒适区,接触了一些陌生但新奇的风格。那么,接近年关,便简要说说今年比较喜欢的一些作品吧。
今年最初的惊喜便是尝试了Moody Blues的Days of Future Passed,一张完成度很高,摇滚与古典结合的概念专辑。虽然不是第一张概念专辑,很多人认为这张1967年的专辑是前卫摇滚真正开始萌芽的标志。一共七首曲子分别以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为对象,从黎明初现,到寂静的清晨,喧哗的中午与下午,到天色渐暗的黄昏,再到一人独憔悴的夜晚,每一首曲子的写作都对应了时段的特征。同时,这张专辑整体上是借一天的不同时段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清晨对应童年,而夜晚对应暮年,而正如专辑名称所揭示的,一天结束了,也就迎来了新的一天,一个人生命的结束,总是伴随着新生命的降生:生命在不断地往复循环中延续下去。专辑的最后一首歌的唱咏部分,Nights in White Satin(白缎之夜)是一首名曲,在它之后,是一段诗歌朗诵
Breathe deep the gathering gloom,
Watch lights fade from every room.
Bed-sitter people look back and lament
Another day's useless energy spent.
Impassioned lovers wrestle as one,
Lonely man cries for love and has none,
New mother picks up and suckles her son,
Senior citizens wish they were young.
Cold hearted orb that rules the night,
Removes the colours from our sight.
Red is grey and yellow white,
But we decide which is right,
And which is an illusion.
我们的生命也许就是在无止尽的Days of Future Passed中度过,然后黯然消逝,但有人能说清这一切是真是幻?
音乐上,这一时期的Moody Blues的作品是巴洛克流行和处于雏形的前卫摇滚。从这张专辑出发,我听了不少1960s的巴洛克流行作品。这种风格很独特,基本上在近年的音乐中听不到了,当它响起的时候,总是很快就能判断出它是60年代的产物,是与披头士和Zombies同一时代的产物。说到这里,今年披头士发布的最后一首单曲,Now and Then,给我的感觉就仿佛回到了60年代。
第二个给我惊喜的作品是刀郎在7月发布的《山歌寥哉》。我从他复出的作品《弹词话本》开始关注,到后来的《世间的每个人》以及《如是我闻》,一直都觉得他转型之后的作品非常符合我的口味。当然,也许这和我小时候正好赶上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西海情歌》等的大火有关,那是我为数不多记得了,我母亲教给我唱的歌,此外就是《两只蝴蝶》了。也许那个网络歌曲初兴的年代还有别的歌流传了下来,但事到如今回顾,我的印象里却只有这几首歌的影子。严格来说,那是属于周杰伦和孙燕姿他们的时代,但我完全没有接触,只在多年以后才了解那一时期的主流作品,刀郎反而成了我对2000年最初几年的回忆。
姑且不论历史。《山歌寥哉》也是一张概念专辑,采用民间小调结合现代流行音乐风格的方式创作,主题为聊斋志异,但内容基本上是在聊斋的故事上进行引申和现代诠释。“寥哉”为双关,既指聊斋,也指山歌在现今的式微。每首歌基本上是由民间小调原本+现代阐释两部分构成,即从原始的材料出发,通过现代电声乐器和作曲方式,采用爵士、雷鬼、Trap等风格进行新的演绎。歌词当然是新填的,单独来看主题不一,大体是以聊斋志异的单元故事出发,而整体上则给我一种“兴亡感”,从序曲提纲挈领的“犹记世人多悲苦,清早出门暮不归”,到对颠倒黑白现实的讽刺(《颠倒歌》、《罗刹海市》),对牺牲先烈的缅怀和凭吊(《路南柯》、《镜听》等),对历史上的若干情况,如周期律,“窃国者候”现象的思考等,都表现出这张专辑与主流作品不同的理路。
这张专辑听感上比较新鲜,虽然说在具体的编曲和音色使用上,相比之前两张专辑有所逊色,但专辑整体的风格还是保持了一致。七、八月份的时候,我常常反复地听这张专辑,通过围绕它的争议,也对奇数节拍的使用有了更好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我国传统曲目常常没有固定节拍的事实有了了解。之前我虽学过古琴,但毕竟还没到能脱离简谱和固定节拍的地步。
第三类音乐则是当代古典,尤其是极简主义的作品。我比较喜欢的极简主义作品有Music for 18 Musicians 以及歌剧 Nixon in China。此外,我喜欢上了日本作曲家吉松隆的作品,闲来无事的时候,便喜欢放当代严肃音乐中的室内乐来听。也因为这个原因,对织体稍微多了些了解,不过现在还是半懂不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