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
-
两会。“全国人大发言人周一表示,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不会再于人大闭幕后会见传媒代表。维持了30年的总理“两会”记者会传统在此告一段落。”
-
河北三河燕郊爆燃事故。央视直播中出现人员进行阻挠,全程被记录在电视直播中。
-
农夫山泉陷入媚日风波。事件的主场是抖音,仿佛离我很远。看到新闻的报道,似乎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又一起莫名其妙发生的事件,抬高一个,贬低另一个,但在所谓的童年&国货情怀过后留下的又只是一地鸡毛而已。
-
俄罗斯恐袭。不太能理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针对俄罗斯的目的
-
浙大社会学系的内斗
新知
-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很容易读,主要是用语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全书主要就是以叙述的方式展开,正面描写非常之少,所有人物的弧光都是从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自身的内在逻辑的驱动中体现出来的。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可能当代文学更适合我的确乎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类型,至于那些早期的小说,动辄两三大段的外貌描写一类,现在实在是读不动了。
整部书是从一个简单的内核发生出来的: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夫妻或是父子,总分说得着说不着。说得着的就看着顺眼,能交心;说不着的感情弱,没意思。不过,两个人说不说得着,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有的人兴许把能说的都说了,就说不着了。这本书里的几次出轨情节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跟自己的配偶说不上话,跟别人说得上,于是便变了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际关系的维持实在是困难,而且有时候不是有意愿改善就能改善,说不上话真就是两人不对付,可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于是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有个动机,就是找能说上话的人。找不到,内心就感到孤独。有一种观点认为,跟上帝对话可以以宗教的信仰填补孤独,而如果是生活在信仰的存在本不多的社会,则这种孤独很难避免,这也能解释最近这些年基督教地下教会在农村留守群体中的发展。而且信上帝和信人,本质上也许没什么不同。这本书里,要是有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就什么事都可以掏心窝子出来商量,实际上和上帝的忏悔室有一些相似的作用。杨百顺遇着老詹,就觉得自己信的不是上帝,而是老詹。
看完这书也算是悟出了个道理,说不说得着很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说不着,强行去改变自己来迎合总是没什么意义。牛爱国这个人为了挽回自己出轨的妻子,变着话题找话头,各种方式献殷勤,他的妻子倒是会感激,但到最后还是说不上话。看到这个人物的遭遇,我是万分同情。的确如某些网友所说,成年人之间不谈改变,只谈适不适合。
看这书脑海里不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是有了网络的现在,刘震云会怎么写。如今互联网的存在,是否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说得上话的交心朋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现在,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就能造一个自己的知己出来。
-
舞蹈现场《如见》:关于此剧的评论请见评舞蹈现场如见
-
刘亮程《本巴》:这本书真的能让人感觉特属于边疆的风格,尤其是和由内蒙古官方投资的如见对比(虽然不同种类的艺术比较不太公平),《本巴》一书从蒙古史诗出发,构建了一个时间和空间不分彼此,梦境与现实交织的世界,在天真、浪漫的笔触背后隐藏着一段真实的苦痛历史。和目前网上的意见一样,这本书属于这届茅盾文学奖里面最没得说的。
-
毛利嘉孝《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这本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前半部分主要聚焦50-70年代的理论探讨,以及后半部分对黑人音乐、日本音乐的分散讨论。主要有价值的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可能是因为文化不通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对Funk或者J-Pop无感的缘故,总感觉写得比较无聊。前半部分算是比较深入的介绍了从原始的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的论述。这一部分同时讲述了随着资本主义从福特主义阶段向后福特主义阶段转变,劳动与余暇的界限模糊化,所谓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也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整体中。在这种情势下产生的利用资本主义商业体制进行反抗的波普战术等。